這30年 我們一起成長
五金城的誕生、發展和壯大的三十年也是永康撤縣設市繁榮激蕩的三十年。三十年的風雨兼程、三十年的砥礪奮進,五金城參與和見證了永康這座“中國五金之都”的快速崛起,緊緊圍繞“打造中國乃至世界制造業基地”的目標,一路高歌猛進、銳意進取,助力“中國五金之都”向“世界五金之都”跨越。
三十年奮斗不息,五金城實現精彩蝶變。從最初由鐵皮、石棉瓦搭起來的簡易棚到如今擁有“三場一中心”,金城、金都兩個實體市場、“尚五金”網上市場和一個國際會展中心,亮麗的數據清晰記錄著這個巨變的軌跡。截至2021年底,五金城市場的商鋪由1992年的780間增至如今的3650間,中國五金博覽會展位從最初的100個增至2021年的1820個,參展企業多達1400多家,交易額更是由首屆的5.89億躍升至92.6億,增長近15倍。
五金城因市場而生,因改革創新而盛。從起步時的起步騰飛到遭遇挫折,再到轉型經營實現跨越式發展,一路走來篳路藍縷、千錘百煉、攻堅克難。而立而新生,五金城站在當下這個特殊的歷史節點上,整裝再出發,邁步從頭越。
盡管公司現在有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每年會舉行的內訓、外訓等多渠道來培養人才,但胡巖成說像他們這批老員工,還需要發揮好傳幫帶的作用,實打實地教,手把手地帶。“傳幫帶”歷來是五金城集團的傳統和重要的工作模式。“尤其是很多市場上很多工作實踐性很強,新員工無法單靠學校或者書本上的知識和技能來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胡巖成表示,這個時候老員工的豐富經驗,通過以老帶新模式就能夠幫助年輕人快速熟悉了解工作內容和業務流程,避免他們踩坑走彎路,充分發揮老中青人才梯次的優勢,培育出更多理論知識、實踐經驗俱備的年輕員工,為集團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2009年入職的李銘剛好遇到五金城二次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歷和參與了金城市場七區、三區新市場擴建和招商、“省五星級文明市場”創建、“五化市場”創建、金城市場道路改造、一區老廣場招商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真正見證了市場從小、散、單到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規范化的發展歷程。
“ 我為能在五金城這個大家庭工作感到自豪,同時也深感今后路程的艱辛,我要緊跟集團公司的創新發展步伐,加強學習、加強創新、為我們的中國夢、五金城夢做出應有的貢獻。”李銘說。
施王文瑞是今年剛退伍的軍人,在部隊的兩年歷練讓他擁有更強的韌性。“越是艱苦的地方,越需要我們沖鋒在前”,施王文瑞說。軍隊對于心智、素質的打磨和鍛造讓他們具備足夠的能力融入到社會生活以及職場發展中。
“退伍后的就業培訓我選擇了安全消防這個方向,后來經過五金城集團的層層選拔得到了目前的工作機會。”在談到入職之后的感受,施王文瑞興奮地表示,“在這段時間里前輩的照顧和領導的關心讓我感受到了回歸社會的溫暖。今后的工作中,我更要通過不斷學習提升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爭當集團公司高質量發展生力軍,為集團的下一個三十年貢獻‘新’力量!”
同是三十周歲的周娉娉,見證了彼此的而立之年。出生于改革開放年代,自有記憶起,她便與五金城有著不解之緣,1996年開辦的中國五金博覽會,其熱鬧程度堪比永康人過年,在時代浪潮的更迭中,博覽會不斷向國際化發展,而她未曾想自己有一天能夠成為其中的一名青年工作者。
說到變化,應福珍用手指了指店里,說剛來到市場的時候,盤下一間店鋪,一個玻璃柜用來放置貨品,一個煤氣灶來燒菜,再添置一張鐵絲床,以店為家的生活一過就是6年。6年后,隨著市場的不斷興旺,生意越來越紅火,賺了錢,在市區買了房子,才從店里搬出來。但不變的是,每天早上雷打不動7點20分前到店開張的習慣卻延續至今,扎根市場三十年不間斷,可以說是真正的“以店為家”。
當記者問起為什么現在還堅持早起開店時,應福珍笑笑說:“這個問題我兒子也問過,我自己覺得這就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像吃飯睡覺一樣,沒有為什么,我這輩子就是守著這家店,守著五金城這個大家。”
1992年,在市領導的牽頭帶領下成立了永康五金城,93年1月1號五金城市場正式開張經營。當年的郎家慶看準了時機,找朋友借了2000塊錢,盤下了一間店鋪,開始了買賣的營生。
“一開始什么都賣,像鍋鏟、勺子、螺絲刀這些,賣得很雜。當時什么都不懂,也不知道去哪兒進貨。”郎家慶的兒子郎方毅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回憶道。
剛來五金城的時候,郎家慶每天早上都要騎著一輛黃包車去車站拉貨,然后一個人親自裝貨卸貨。慢慢摸到門道之后,就改去溫州進貨。當年沒有現在的手機支付寶、微信,連銀行卡也鮮少使用。郎家慶就將十多萬元的現金貨款縫進腰帶里,一圈一圈緊緊包在腰間,外衣一裹,就登上長途大巴。“真是不敢睡,大夏天的熱出一身的汗,里面的錢都浸濕了也不敢把外套脫下。”郎家慶說道。
靠著多年的艱苦付出和堅持不懈,郎家慶早已在市場上站穩腳步。店鋪從原來的一間擴張到了五間,兒子郎方毅也接過了父親的接力棒,主理店鋪的生意。
憑著郎家三十年沉浮市場積累下來的銷售經驗和渠道資源,郎方毅緊盯瞬息萬變的市場,時刻把握市場的最新動向,不斷調整產品品類和結構。他說,現在的市場越來越像專業化、細分化發展,我們經營的產品品類也從一開始的多、雜、散向專一性、品質化調整。近些年,郎方毅更是瞄準釘槍這個品類,大力拓展銷售渠道,開發自有釘槍品牌,來對沖日趨激烈的競爭擠占的利潤空間。
市場經營戶的成功離不開市場的繁榮。郎家慶在采訪的最后感慨:“我們這代人打心里感謝市領導和歷任集團領導的謀劃部署,沒有他們的超前的眼光和把握住時代的發展大勢,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
三十年奮斗不息,五金城實現精彩蝶變。從最初由鐵皮、石棉瓦搭起來的簡易棚到如今擁有“三場一中心”,金城、金都兩個實體市場、“尚五金”網上市場和一個國際會展中心,亮麗的數據清晰記錄著這個巨變的軌跡。截至2021年底,五金城市場的商鋪由1992年的780間增至如今的3650間,中國五金博覽會展位從最初的100個增至2021年的1820個,參展企業多達1400多家,交易額更是由首屆的5.89億躍升至92.6億,增長近15倍。
五金城因市場而生,因改革創新而盛。從起步時的起步騰飛到遭遇挫折,再到轉型經營實現跨越式發展,一路走來篳路藍縷、千錘百煉、攻堅克難。而立而新生,五金城站在當下這個特殊的歷史節點上,整裝再出發,邁步從頭越。
胡巖成:當好“傳幫帶” 助力新發展
“歷經三十年風雨,五金城早已是永康的一張金名片。這張金名片背后是56萬永康人和4.7萬家企業共同努力托起來的。當下五金城面臨的挑戰更為復雜多樣,這張金名片要一直發光發亮下去離不開人才的支持。”盡管公司現在有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每年會舉行的內訓、外訓等多渠道來培養人才,但胡巖成說像他們這批老員工,還需要發揮好傳幫帶的作用,實打實地教,手把手地帶。“傳幫帶”歷來是五金城集團的傳統和重要的工作模式。“尤其是很多市場上很多工作實踐性很強,新員工無法單靠學校或者書本上的知識和技能來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胡巖成表示,這個時候老員工的豐富經驗,通過以老帶新模式就能夠幫助年輕人快速熟悉了解工作內容和業務流程,避免他們踩坑走彎路,充分發揮老中青人才梯次的優勢,培育出更多理論知識、實踐經驗俱備的年輕員工,為集團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李銘:感受一同成長的喜悅
五金城剛成立的時候,永康日報打出的廣告語是“在五金城擁有一間店面屋,等于栽了一棵搖錢樹”。30年過去,歷經風雨的五金城,早已從一棵小小的“搖錢樹”,扎根沃土,向上而生長成一株生機勃勃的參天大樹。2009年入職的李銘剛好遇到五金城二次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歷和參與了金城市場七區、三區新市場擴建和招商、“省五星級文明市場”創建、“五化市場”創建、金城市場道路改造、一區老廣場招商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真正見證了市場從小、散、單到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規范化的發展歷程。
“ 我為能在五金城這個大家庭工作感到自豪,同時也深感今后路程的艱辛,我要緊跟集團公司的創新發展步伐,加強學習、加強創新、為我們的中國夢、五金城夢做出應有的貢獻。”李銘說。
施王文瑞:為下個三十年貢獻“新”力量
強紀律性、務實奮進、勇于擔當,這些標簽在新晉的00后退伍兵身上鮮明可見。他們曾經在爬坡過坎中奮勇前行,在關鍵時刻勇挑重擔,褪下軍裝的他們,始終將“為黨分憂、為國奉獻、為民服務”的信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施王文瑞是今年剛退伍的軍人,在部隊的兩年歷練讓他擁有更強的韌性。“越是艱苦的地方,越需要我們沖鋒在前”,施王文瑞說。軍隊對于心智、素質的打磨和鍛造讓他們具備足夠的能力融入到社會生活以及職場發展中。
“退伍后的就業培訓我選擇了安全消防這個方向,后來經過五金城集團的層層選拔得到了目前的工作機會。”在談到入職之后的感受,施王文瑞興奮地表示,“在這段時間里前輩的照顧和領導的關心讓我感受到了回歸社會的溫暖。今后的工作中,我更要通過不斷學習提升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爭當集團公司高質量發展生力軍,為集團的下一個三十年貢獻‘新’力量!”
周娉娉:握緊接力棒,踏浪新征程
30年風雨兼程,一代代五金城青年以融入時代且特質鮮明的敢為人先、敢于擔當之舉,用自己的青春書寫屬于五金城的瑰麗篇章,他們既伴隨著五金城的成長,同時也見證了五金城的傳奇發展。同是三十周歲的周娉娉,見證了彼此的而立之年。出生于改革開放年代,自有記憶起,她便與五金城有著不解之緣,1996年開辦的中國五金博覽會,其熱鬧程度堪比永康人過年,在時代浪潮的更迭中,博覽會不斷向國際化發展,而她未曾想自己有一天能夠成為其中的一名青年工作者。
時代大潮中的青年后浪,要接過歷史的接力棒,踔厲奮發,團結奮斗,讓“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五金產業服務平臺”的美好愿景,在一代代五金城青年的接力奮斗中夢想成真。
應福珍:以店為家 以五金城為家
“每家每鋪都必不可少的是高筒雨靴。當時的市場里還都只有泥土路,一下過雨,一腳踩下整只腳都能陷到泥里。那個時候,不管多大官兒到了我們五金城市場,都是人手一雙黑色高筒雨靴。”敏子電器的老板娘應福珍回憶起當年的情景很是感慨,“不像現在,市場的設施配備都很齊全,和三十年前比起來可以說是天翻地覆的變化。”說到變化,應福珍用手指了指店里,說剛來到市場的時候,盤下一間店鋪,一個玻璃柜用來放置貨品,一個煤氣灶來燒菜,再添置一張鐵絲床,以店為家的生活一過就是6年。6年后,隨著市場的不斷興旺,生意越來越紅火,賺了錢,在市區買了房子,才從店里搬出來。但不變的是,每天早上雷打不動7點20分前到店開張的習慣卻延續至今,扎根市場三十年不間斷,可以說是真正的“以店為家”。
當記者問起為什么現在還堅持早起開店時,應福珍笑笑說:“這個問題我兒子也問過,我自己覺得這就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像吃飯睡覺一樣,沒有為什么,我這輩子就是守著這家店,守著五金城這個大家。”
郎家慶:從一間鐵皮屋到五間店面屋
打镴的手藝人郎家慶是最早一批入駐五金城市場的經營戶。“七山一水兩分田”的永康,由于人多田少,祖祖輩輩的永康人不少都靠著外出打鐵打銀的手藝來養家糊口、填補溫飽。原本是農民的郎家慶也早早地十幾歲就挑起行擔,走街串巷靠打镴為生。1992年,在市領導的牽頭帶領下成立了永康五金城,93年1月1號五金城市場正式開張經營。當年的郎家慶看準了時機,找朋友借了2000塊錢,盤下了一間店鋪,開始了買賣的營生。
“一開始什么都賣,像鍋鏟、勺子、螺絲刀這些,賣得很雜。當時什么都不懂,也不知道去哪兒進貨。”郎家慶的兒子郎方毅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回憶道。
剛來五金城的時候,郎家慶每天早上都要騎著一輛黃包車去車站拉貨,然后一個人親自裝貨卸貨。慢慢摸到門道之后,就改去溫州進貨。當年沒有現在的手機支付寶、微信,連銀行卡也鮮少使用。郎家慶就將十多萬元的現金貨款縫進腰帶里,一圈一圈緊緊包在腰間,外衣一裹,就登上長途大巴。“真是不敢睡,大夏天的熱出一身的汗,里面的錢都浸濕了也不敢把外套脫下。”郎家慶說道。
靠著多年的艱苦付出和堅持不懈,郎家慶早已在市場上站穩腳步。店鋪從原來的一間擴張到了五間,兒子郎方毅也接過了父親的接力棒,主理店鋪的生意。
憑著郎家三十年沉浮市場積累下來的銷售經驗和渠道資源,郎方毅緊盯瞬息萬變的市場,時刻把握市場的最新動向,不斷調整產品品類和結構。他說,現在的市場越來越像專業化、細分化發展,我們經營的產品品類也從一開始的多、雜、散向專一性、品質化調整。近些年,郎方毅更是瞄準釘槍這個品類,大力拓展銷售渠道,開發自有釘槍品牌,來對沖日趨激烈的競爭擠占的利潤空間。
市場經營戶的成功離不開市場的繁榮。郎家慶在采訪的最后感慨:“我們這代人打心里感謝市領導和歷任集團領導的謀劃部署,沒有他們的超前的眼光和把握住時代的發展大勢,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